硬頂Z4落選或許令你有點失望,不過以下榜上有名一代名驅絕對更加實至名歸。
1972 BMW E9 3.0 CSL
BMW E9的Grand Tourer Coupe車系始於1968年,直至1976才被E24 6系所取代。E9的前身是2000C及2000CS,由於車頭只容得下四個汽缸略嫌太過小家,所以來到這一代以放得入直六引擎為基礎之一而設計。對,它用了M30系列2.8公升及3.0公升的寶馬直六,先天具備了跑車的五大條件之一……應該是。
去到1972年5月,寶馬發表了為賽車homologation而造的3.0 CSL,自此神話便誕生了。世上只有1,265部3.0 CSL被製作出來,由於要貫徹輕量化原則(車名上的L就是德語Leicht,輕的意思),車身的鋼材被偷薄、移走部份車廂設備、扔掉隔音物料,也用了鋁合金車門、頭冚及尾箱蓋等。另外,繼承自3.0 CS的2,986c.c.直六引擎,也因為要符合Europe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賽制而稍為增加了缸徑達至3,003c.c.,後來再換上206匹的3,153cc.c.引擎。經過幾次更新,最後版本的3.0 CSL於1973年7月出現,加裝了aero package,身上出現了不多也不少的擾流裝置,擁有巨型尾翼的賽車版(街車版也有的,但寶馬不會幫你裝上,要自己動手,因違反當時的德國法例),亦即是人稱的「蝙蝠車(Batmobile)」從此揚名立萬。
3.0 CSL之所以是「真.寶馬跑車」,並非它的死氣喉有聲,而是在戰場上有輝煌實績。以此車於European Touring Car Championship Group 2競技的車手由1973至1979年間六奪車手冠軍(僅於1974年敗於另一英雄Escort RS1600手上),把愛快和福特等主要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要說它是寶馬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跑車也不為過,起碼比Z4更受賽車迷及收藏家喜愛。
1973 BMW 2002 Turbo
同樣在七十年代,另一部經典之作出現在1973年的法蘭克福車展,寶馬為屬於02系列的2002推出渦輪增壓版本,亦是寶馬史上第一部借助turbo之力的量產車——2002 Turbo。改良後的四汽缸Tii引擎力能生產170匹馬力(比原先增加了40匹),使用由KK&K提供的渦輪增壓器、更大的制動、限滑差速器、更闊更大的胎軨等,也有更鮮明的「拋沙板」造形。
工程師說2002 Turbo的0-60mph(0-96km/h)約為7.0秒,極速可達211km/h,於七十年代初是相當不得了的數據。這部車不僅是寶馬的皇牌,也是當時歐洲高性能汽車中的代表,對手大概只得擁有210匹馬力的保時捷Carrera。
2002 Turbo最終產量為1,627部,沒有硬頂電動開篷,全數皆為左軚車,皆因設計上軚柱不能放在右邊,會被排氣歧管所阻礙。由於1973年出現石油危機,此車只生產了兩年、於1974年便告停產。
1978 BMW M1
中置引擎M1跑車的出現,始於BMW及Lamborghini的合作破裂。兩者本想合作製作可參與賽事的supercar,最後卻因林寶生產力不足和財困而失敗收場,寶馬索性自己搞掂,M1由此而生。
當時寶馬打算於Group 5挑戰保時捷的皇者地位,但由於未能達成homologation的量產數目,以及碰上Group 5改例,只好以Group 4為plan B。設計師是大名鼎鼎的Giorgetto Giugiaro,工程師則由一班林寶堅尼舊將擔當,而主理這個大project的便是寶馬自家賽車部門,亦即是你我都聽過的BMW M。
BMW M首部自家完成的汽車M1使用M88/1 3.5公升六汽缸引擎,擁有六個獨立蝴蝶掩(throttle body)、twin-cams、24嘩佬(value),馬力輸出高達277匹,扭力有33.7kgm,配以一副由ZF提供的5前速手波波箱。玻璃纖維車身於意大利製造,底盤亦然,之後才會運回德國慕尼黑裝上機械部份。世上只有453部M1,399部為街車,另外那53部則被送上賽車場跟對手拗手瓜。
雖說M1的誕生本為在賽場上爭輝,但生不逢時,雖也參加過Le Mans和Group B Rally等賽事,卻沒有在英雄地留下甚麼驕人戰績。當時最為人熟悉的是BMW Motorsport頭目Jochen Neerpasch構思的「Procar BMW M1 Championship」,這項one-make賽作為F1的support race極具吸引力,不少當時的F1車手也有參與,1979年首屆便由Niki Lauda奪得寶座。
1986 BMW E30 M3
對於香港人,E30 M3在東望洋的英姿大概一生也不會忘掉。要說它是BMW M真正奠定江湖地位的作品,大概沒有太多人有異議,就算你是齊備五大條件的Z4車主。
E30 M3由1986年開始生產,直至1991年6月,只有雙門coupe和雙門開篷設計,外形跟普通版E30 3系有明顯分別,頭唇、尾翼和沙板均是戰鬥格局。車頭冚內是一副S14系列直列式四汽缸引擎,初為約200匹的2.3公升,及後也推出過2.5公升EVO II和Sport Evolution版本。市場上偶爾會見到右軚版本的E30 M3,但廠方卻從未為此車製作右軚版,均是after market改裝而成的作品。
要數E30 M3的戰績,可能再多寫一兩千字也寫不完,總之,由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初,它贏過的獎項無數,當中包括WTCC、ETCC、BTCC、DTM、Italia Superturismo Championship等等,幾乎有資格參賽的項目都盡攪,與同期死敵Mercedes-Benz 190E鬥得相當燦爛。
由於E30 M3太過成功,為BMW M立下了無數功勞,所以被譬為傳奇跑車絕對實至名歸。它也為M系汽車套上了閃亮光環,及後的M5、M635 CSi、M Coupe、Z4 M Roadster、1M、M4等等才能把這個M字繼續發揮光大。哎,等等,我又提到Z4了嗎……E85/E86的M版不算吧,嘻。
【影片】我們沒有在香港試過E30 M3,卻跟它的後代E46 M3 CSL交過手。
TopGear YouTube頻道:https://bit.ly/2Xun6RY
2014 BMW i8
在神級跑車E89 Z4出道後的第四年(對不起,忍不住說最後一次),寶馬推出了Project i,搶在其他德國同鄉之前先為自己搭好電動汽車舞台。首年發表了全電動i3(也有附帶引擎作發電的增程版),翌年便到混能跑車i8量產出道。
i8是繼M1之後第二部使用中置引擎佈局的BMW跑車,內藏一副看似沒甚麼出色的1.5公升三汽缸渦輪增壓引擎,但在電動摩打協力之下卻可造出4.4秒的強力加速數字。總輸出362匹之中,231匹由嗜汽油的引擎貢獻(以三汽缸來說相當不俗),其餘131匹則是摩打的功勞。2018年推出facelift版本,摩打升級後令總馬力提升至374匹,扭力則維持在58.1kgm。
這部劃時代跑車分別有Coupe版和Roadster版,前者是「2+2」設定,後者因要遷就電動軟篷設計改為雙座位,鉸剪門則有得留低。最新版本的車內有一顆11.6kWh鋰電池,足以為它支撐55km(NEDC)純電動航程。外形跟其餘同門截然不同,構造也別有手法,由鋁合金製作的底盤加上碳纖維座艙,使其重量得以維持在1.5噸左右,跟320i房車相若。
i8跑起來的速度雖不是曠世快車,但其身手卻相當出眾,加上其原創性及製作上的心思,要成為modern classic易如反掌。這麼快變classic?是的,因為i8已在今年停產,結束短短六年的車系生涯。
【影片】2014年TG在美國初次測試i8
TopGear YouTube頻道:https://bit.ly/2Xun6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