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未來JDM接班人(上集) - FEATURES - TopGear

ADVERTISEMENT

FEATURES

一窺未來JDM接班人(上集)

Top Gear Team Published: 15 Jun 2024

隨着世界轉向電動車一方,日本正忙於設法讓其代表作保持活力歷久常新。TG集合了這些概念作逐一評估其勝算。

如果你是汽車製造商,電氣化應該是一場很可怕的革命。這場革命基本上把固有性能指標全部揉成一團丟進垃圾桶,將駕乘品質的尺度驟然推升至某些車輛寧靜到叫人以為自己有點失聰的地步。以往的標準豈止被稍為超越,簡直被一舉拋離了好幾里。不過電氣化在某個領域尚未修成正果,我所指的就是性能方面的靈魂和藝術性。何出此言?皆因對愛好駕駛的人來說,「性能表現」原來比任何一組統計數據所得出的結論微妙千百倍,一度以速度定高下的標準已非萬試萬靈。


當然,變幻本屬正常,亦鮮少不出問題,演進過程少不免困難重重令人好不自在。汽車和科技絕非恆常不變,否則你我如今豈不是要繼續用手搖柄發動Model T,還不時要修理皮革製造的傳動皮帶,以及間中因為氣化燃料洩漏惹火上身?
電動車在某些方面表現非常出色確是不爭事實,不過亦非萬靈丹。若說電氣化趨勢將令純粹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那麼高性能電動車就必須將跑車賴以修成正果的其他因素予以量化,這個正是電動車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解法。事實上人類本來就有一種賞識古怪癖性認同缺陷美的天性,大家只要向任何一位愛快車迷討教一番當能有所領悟。電氣驅動效率一流的表現不知怎的就是好像完美過頭,太過淡定冷漠圓滑世故。那是一種AI生成的美,對稱到令人難以一見傾心。說有效是有效吶,卻難言稱心滿意。不過汽車製造商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正設法作出補救。因為他們知道坊間對其產品的熱情能夠推動銷量,知道渾身是勁的動人車型是發揚本門心法的大弟子,知道電動SUV難成大器。


觀乎這幾頁圖片,日本人似乎已經欣然接納這種概念,並且像字面意思一樣坐言起行。說句公道話,日本文化向來十分擅長新舊並陳,所以大家會見到班次準似原子鐘的新幹線子彈火車以320km/h掠過大片人手耕種的稻田,在燈紅酒綠高樓林立的東京猶能找到鋥光瓦亮櫛次鱗比的古雅神社。若說世上有一種文化能夠在未來和過去之間構建緊密關係,這種文化肯定就是日本文化。日本汽車文化一向憑着設計創新、品質可靠和刺激動人享譽全球,可是他們已有一段時日偃旗息鼓,電氣革命說不定就是打一支強心針的好時機。
日產Hyper Force、豐田FT-Se、萬事得SP Iconic和凌志Electrified Sports Concept都表明了日本磨拳擦掌認真出擊的意圖。這些作品滿載創新意念,意義卻非略為暗示下一代產品有何發想那麼簡單。當然,概念車並不確鑿,但確實可以道出各車廠認為重要的事物,作用好比開採創意煤礦時帶進礦井的金絲雀。有道是未來始於概念、想像和實驗。對日本來說,未來就是在此揭開。


NISSAN GTR
代號:HYPERFORCE
動力傳動系統:雙電動摩打,AWD
動力:1,341bhp,0-100km/h 2.0秒
最奇特之處:第一印象,主動前翼
結論:用科幻概念偽裝踏實想法

沒有人想說這是GT-R,但人人都會有此聯想。
透過萬花筒觀看的話,就連那副李大嘴般的像素化嘴臉也好像戰神托世,側窗線條貌似從一部R35慢慢化作日本蝙蝠車。歡迎大家撥冗觀賞猖狂到極的日產Hyper Force,不是GT-R的GT-R。
這件作品簡直逼使人駐足凝望望個目定口呆。它並不漂亮,造型異乎尋常,卻令人難以移開視線,注視良久之下漸漸發覺這個乍看好似啞光戰艦的物體居然顯得骨相清奇,雕刻功夫之妙竟然令腦袋霎時之間反應不來。在日產發放的第一批照片中的它好似筆法拙劣的漫畫作品,可是一旦見到實物,便會覺得它生有一副近未來的金剛怒相,恍如從William Gibson和Philip K Dick腦袋彈出來的那種狂熱夢想。
闊比車身的車頭雙層大嘴巴顯然是馬上引人注目的焦點,兩邊嘴角各有一組需要時可以像彈弓刀從車身彈出的前翼,前輪拱頂部則有一列鋸齒狀活門。對,概念作品的確需要這類戲劇效果,不過這個雙層車頭確是一大個整流「僭建物」,小型主動整流翼亦非無聊把戲,瘋癲造型卻令人對這些每下愈況的實際意圖視而不見。


車窗線條好似將R35的設計拉長到變成另一形狀,擋風窗和頭冚之間變得非常疏遠,明眼人卻仍然看得出箇中淵源。車身兩旁的視覺份量感令整部車顯得格外偉岸,車尾同樣用升高拉長的手法大玩變形效果,尾翼刀鋒之長夠你破開大小車流。總之愈是深入觀察,發現也就愈多。這身設計乍看雖然好似一個大鐵人,精妙程度卻大出所料。
縱使外形好似日本街道racer和DC漫畫的混合體,這件作品其實十分符合日產不好純粹空想的典型作風,由Nismo操刀的空氣動力設計旨在探討形狀這麼方硬的東西能否有效梳理氣流,伸縮前翼、沙板頂部通風槽以至主動尾翼看來亦不無整流好處,每一個平面似乎都有其功用,在製造話題和下壓力方面大致上發揮了同等作用。
好戲可不止於此。

通常不應該在這種地方泊車,無奈我們急須去七仔買幾包百力滋。

話說德高望重的R35 GT-R現已變成有賴江湖聲望支撐門面的高性能跑車,但緊接其後的新一代GT-R可能還是會建基於大幅改良的R35車架,採用混能的可能性亦大於純電動,但也有可能有某種電池傍身。屆時Hyper Force的主動整流設計應該不無出路,大家不妨預期今後會陸續聽到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消息。不過名正言順的「全新」GT-R勢必走全電動路線,在機械佈局和設計方面當能帶來更多發揮空間……或者更多頭痛問題,孰好孰壞視乎你站在哪一邊立場。


無論如何,Hyper Force虛構的動力系統由兩個使用固態電池的電動摩打構成,最大馬力達到1,341bhp。按此推測,0-100km/h在日產高性能版e-4ORCE AWD的加持下應該可以達到兩秒前後的特級超跑境界,固態電池之說則耐人尋味。電動車發燒友將固態電池奉為至寶,因為這種電池大有可為,技術距離實用階段又只差幾步,據大部分主要門派預測2027至28年間便會出現量產貨色。他們為此興奮雀躍的原因亦不難理解,因為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高於傳統鋰離子電池,更易於循環再造,而且壽命更長充電更快捷,形狀和大小又不必遵從舊制,在空間和重量編排方面當能帶來諸般嶄新可能性。不過固態電池成本高昂,現時尚未有人真正勘破大型電動車使用固態電池而成本不至於漲到媲美加州GDP的玄機。所以全世界雖然相信固態電池終有一天會實用化,但這一天尚未來臨。


Hyper Force外形凶惡到幾乎要接受強制心理治療,囂張造型背後卻隱藏着好些真正可行的念頭。那套整流碳纖維輪圈雖然很絕(絕到令人泊車時至少要跟路肩保持一尺距離以策萬全),卻大有可能應用於某款高性能電動車。「轉彎時能夠抑制氣流剝離車身以便發揮最大抓着力和盡量遏止彎內車輪撬起」的「等離子致動器」雖然好似憑空捏造胡說八道,其實等離子致動器是空氣動力學上控制氣流的真實技術。乍聽好像科幻技術,事實上卻是真正存在的科學。
內部也有同一情況。Hyper Force的車廂的確既似電視遊戲,又似柏林夜總會,在兩方面卻大有意思。第一個是實用方面,使用兩個模式中的第一個模式(即GT模式),軛形軚盤和屏幕會拉開距離用面積較大的單一畫面將音響、導航、多媒體資訊、冷暖氣等控制功能羅列於眼前,背景光線亦會採用較為柔和的藍光,懸掛和操縱反應變得較為寬宏大量,畢竟日產明確指出Hyper Force可能是日常代步和叱咤賽道兩相宜的汽車。


至於另一個意指racing的R模式,則會令車廂泛起紅色劍氣,一方面將導航畫面調離主儀錶,另一方面把圈速計時器、升壓計、輪胎溫度、引擎監控等資訊群星拱照般列於軚盤左右,好讓車手更容易讀取數據。反應更敏銳、懸掛更扎實、電池自動預熱以便大打出手之類的常規變化當然不在話下。
有趣的是一旦談到GT-R……對不起,應該是一旦談到Nissan Performance與電視遊戲的關係時,日產便會自我意識暴漲。所以他們準備了一套VR眼罩,好讓你把Hyper Force變成等身大的駕駛模擬器。此外還有一套透視遮陽板,容許你將擴增實境系統的畫面直接疊加於現實環境,甚至在真實賽道上追逐自己或他人的鬼影車,一邊參考系統建議的線位、煞車點和轉向角度,一邊糾正浪費時間的陋習。唯一需要留神的地方是虛實始終有別,稍有差池的話難保不會收到驚人賬單,絕非按一按reset掣就可以一筆勾銷。
Hyper Force之妙,妙在日產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時未有捨棄任何東西。這個大傢伙表面好似又傻又大膽的卡通車,背後其實用非常冷靜的心態盤點現實,同時卻又做到新奇動人活力四射。就算他日未能蛻變成下一代GT-R,亦無負那個像素化徽章矣。


MAZDA RX-7
代號:ICONIC SP
動力傳動系統:電動摩打,擴程轉子引擎,RWD
動力:365bhp,0-100km/h 3.0秒
最奇特之處:轉子引擎為電動摩打發電,真有其事喔
結論:靚爆鏡,可能是大家見過最漂亮的東西

有些概念車需要你戴上眼罩往左眼眶插一條數據線。
萬事得Iconic SP並非這種將概念車架空一面按字面意思撚到天馬行空的作品,某些方面卻可能比天馬行空更糟糕,因為這件作品實在太疑幻疑真。在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世界,幾乎沒有可能再創作出這麼單刀直入的概念車,如今卻實實在在擺在你我眼前。這部萬事得最妙之處在於無需背景故事烘托,無需觀眾絞盡腦汁解碼,不必深入了解也可以領略那份經典雙座跑車的傳統比例感和放眼近未來的意圖。喔,它說不定就是新一代RX-7。
或者……也有可能不是吶。一如以往,概念車這種東西就是喜歡含糊其詞,就算有齊蛛絲馬跡推敲也很難順藤摸瓜掌握其意圖和潛在可能性。這部概念車與煥然一新的MX-5同時亮相,某些設計細節(尤其是車頭)可能暗示這就是下一代Roadster。不過真有此事的話,新一代Roadster豈不是會比歷代MX-5都要外形扁闊動力強勁嗎?何況Iconic SP載有一副轉子引擎,如此一來不就是RX-7嗎?


可是思前想後又好似另有文章。它身上確有一副轉子引擎,但這副為了實現50:50前後重量分佈而裝在車頭的雙轉子引擎容積細小,用途僅限於為藏在車身中部的電池發電,負責驅動後輪的其實是動力輸出據稱達到365bhp的電動摩打。考慮到這部後驅車的目標重量是1,450kg,速度理應非常快,卻又不至於快到令人暈車浪,而且這等體重用一般懸掛系統也可以應付得來。
所以這是一部裝有擴程引擎的電動車。萬事得更聲稱這副引擎能夠使用多種永續燃料,乍聽好似天馬行空,其實萬事得MX-30 R-EV SUV已經應用了同類系統,所以將現有系統升級變得更惹味絕非痴人說夢。何況升級確實可行,因為這套動力系統基本上由多個模組構成,大可按需要換裝大摩打、大電池和強大發電機。喔,這套系統還具有V2L功能,露營時能夠為營燈供電,甚至在家中突然停電時充當臨時電源,換言之你可以得到一個用轉子引擎發電的家。
所以不管別人怎麼說,它就是RX-7之子,是FD在2002年退出江湖後將萬事得傳奇跑車衣缽現代化的傳人。我們會略過RX-8和2015年的RX Vision概念車不談,只想談談Iconic SP秉承彈燈餘風(其實比較像LED眼皮)和簡潔動人富有張力的外形。老實說,整流功夫要造到這麼不起眼,只怕比裝上一隻劇力萬鈞的尾翼更考心思。以簡馭繁果然有意思,簡直可愛到極。

車廂也有異曲同功之妙,設計簡單,氣氛平和,毋須搞甚麼PowerPoint說明會接受兩三天培訓方能理解。這裏有一個實而不華的中央觸控屏、一個面向駕駛者的顯示屏,以及一個細小粗壯的軚盤。中控台上的滑桿雖然標示為檔位選擇器之類的東西,感覺上其實更似用於控制冷暖氣或開關車窗。對外視野十分得體,不會覺得車身尺寸特別大,總之十分符合大家對街車的正常要求。所用物料顯然講究可持續和循環再造,有些標榜用生物材質,有些則以亞麻煉成,最重要是藍色燈芯絨座椅出乎意料舒適。燈芯絨可是眾所周知的時尚先鋒恩物啊,寫實程度莫過於此矣。


Iconic SP真正令人雀躍的地方其實是背後的開發團隊。憑MX-5揚名的總設計師中山雅(Masahi Nakayama)相信只要暢快駕駛的概念得以延續下去,電氣驅動再次崛起亦無傷大雅。這位仁兄擁有強大到極的腦筋,像氣泡不絕的香檳一樣洋溢熱情,是那種你會好想委以重任領導夢幻開發部的人才。對中山雅來說駕駛和快樂之間有着明確聯繫,認為汽車先天上本來就不應該局限於單純交通工具。他形容自己好想汽車從直覺而非意識層面打動人,好想設計一些與歷險為伍,而不是但求代步的汽車。就許多方面而言,中山雅這樣的人正是你我談論電動跑車時猶能覺得未來可期的原因。他很清楚美感和駕駛趣味必須共冶一爐,必須令人對汽車產生熱切慾望,而不是單純為求方便。由此而來的成果若是Iconic SP,未來想必一片光明。

 

我們沒有意見,總之依足這個模樣盡快投產即可,唔該

下集會有兩部豐田作品,記緊留意!

Words: Tom Ford / PICTURES: John Wycherley / Translation: Tony

原文來自《TopGear極速誌》 2024年4月 第187期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