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首爾還是漢城的時候,韓國最紅的大概是人參。今天,隨口噏得出的韓國產物就有Samsung、《藍色生死戀》、Laneige和Kia。噢,對,今期最流行的電影也是韓片,叫做《炸雞特攻隊》。
WORDS:LUBY CHOW / PICTURES:KENJI LEUNG
假如韓式鬧劇注定帶起話題,那麼一部車要瞬間爆紅,又要具備哪些元素?Kia Niro EV甫初推出,試過的外媒大多讚不絕口,銷情相當理想。據聞現時在歐洲訂車要超過一年後才交車,而此車在香港的試車期也排得滿滿的。它的當紅原因並不難估,首先它是純電車,不用煩惱歐洲廢排的一關;第二,它是全球當旺的SUV,更加贏在起跑線上;第三,它是韓國車,定價較相宜,鋼水卻不輸歐洲車,性價比高。不過,細心想想,其實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並不止Niro一個。
Niro EV和現代的Kona Electric差不多同期在港發佈,我初頭都有少少混亂。兩部均是純電SUV,同樣分細電版和大電版,兩組車各自的電池容量、續航距離和馬力輸出完全一樣,很容易誤會它們是同一部車。事實上,Niro EV採用現代Ioniq的底盤,而Kona Electric則是與Kia Stonic共用底盤。Niro(4,375mm)比Kona(4,180mm)長200mm左右,軸距多100mm,體積接近日產Qashqai和寶馬X1,故車廂空間相較Kona闊落,在實用性的層面上當然略勝一籌。
今次測試的是Niro EV+大電版,電量有64kWh,官方指充滿電可行駛480公里,而且是以WLTP標準作測試,距離大約就是在理想情況下來回屯門和柴灣五次,當然照江湖規矩,真實數字要打折啦。此車有四種駕駛模式:Eco+、Eco、Normal和Sport,針對冷氣、油門反應和回收動力程度等有不同的設定,Eco+是最慳家縮數的模式,可限制最高車速以省電。在Normal模式下,我發覺它的駕駛感與一般房車有點相似,只不過扭力是不經批核即時到手,就算上大斜路也可無畏無懼地輕鬆攻上去,這種隨傳隨到強大扭力所造出來的加速感,是令人開心的,只是引擎聲變成了摩打聲,噢,注意太大油加速會響胎。它的電池組置於車身底部兼靠後位置,重心壓得低,彎中表現固然從容,傾側不算多,加上軚盤重量剛好,路感不俗,開起來有意想不到的操控感。轉去Sport mode,軚盤明顯變重,加速反應更加快,操控感竟可形容為有駕駛樂趣。嘻,你真狡猾。
之前試過Tesla Model X,即使把它的動力回收系統設定為最少,但微微收腳依然感覺突兀,駕駛者要花上不少時間適應。Niro在動力回收系統上做得不錯,對於我這種年紀漸大,覺得認識新朋友好累的人來講,Niro就似是似曾相識的老友,若果把動力回收系統設定為1,根本不用刻意熟習它的操作,它的駕駛感就是一部汽油車。它的回收level總共有四級,第三級回收得最多,用此level可以不踩煞車,有需要時才利用paddle shift(是轉動力回收程度的撥片啦)調校制動力,像拖波一樣,整個過程可以相當順暢,one pedal driving一腳走天涯不成問題。
這部Deluxe版是full option的貴版,與普通版相差$30,000,等價交換的有LED頭燈、電動天窗、電動調校司機位,以及盲點警號系統,是否值得則好視乎你個人對汽車的要求。其實我覺得本來EV+的配備就已經好齊,比EV多了電熱軚環、真皮座椅、冷暖風前座椅和無線充電,基本上不少歐洲車要加錢選配的設備都畀足你。睇睇價錢,Niro EV+ Deluxe版的一換一價錢為$358,800,與現代Kona Electric Range+的$463,800相比,便宜10萬有多!問過車行的朋友,他們說大電版以Niro賣得比較好,細電版則較多人選Kona,個人認為兩部對拼的話以Niro外觀較為動感,內裝質感也相對豪華。
以前我好肯定自己對電動車不感興趣,因為覺得它們沒有聲氣,不夠激情,沒有機械的浪漫,但試完Niro之後我有點動搖了,除了因為這隻車壇炸子雞幾對口味,還有,再望望油價……唉,$17.24了。
原文來自《TopGear極速誌》 2019年5月 第128期
Kia Niro EV+ Deluxe規格 馬力:204匹 扭力:40.3kgm 傳動:前輪驅動 0-100km/h:7.8秒 極速:167km/h 重量:1,791kg 體積:4,375 x 1,805 x 1,570mm 電池:64kWh 續航力:480km(WLTP) 售價:$590,100 / $358,800(一換一)